作者简介:吴炳(公元12世纪),生卒年不详,毗陵武阳(今江苏常州)人,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年)任画院待诏,是南宋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画家。代表作有《竹雀图》《写生荷花图(出水芙蓉图)》《罂粟图》《宝珠玉蝶图》《春池睡鸭图》《山茶鹁鸽图》等。
吴炳(南宋)没骨花卉
设色绢本团扇镜心
款识:昆陵吴炳。
收藏印:项元汴印(朱文)、潘氏听帆楼藏(朱文)(见《中国书画印鉴款识》第页,第19印)
作者简介:吴炳(宋)毘陵(今江苏常州)人,绍熙处画院待诏。画花鸟写生折枝,巧夺造化,釆绘精致富丽,光宗、李后多爱其画,恩赏甚厚,待诏赐金带。
备注:潘正炜(-),字榆庭,号季彤,广东番禺人。广东鉴藏家。精鉴别,富收藏。他在潘氏家园建有的“听颿楼”,作个人专事著述和珍藏书画文物之所。有《听颿楼书画记正续篇》、《听颿楼古铜印谱》等著述多种。
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等,浙江嘉兴人。明代收藏家、鉴赏家。法书名画、古玩彝鼎,鉴别精到,过眼即识真赝。家资富饶,储藏之丰,甲于海内,“极一时之盛”。
32.5×22cm/4×85/8in
约0.6平尺
玲珑唐彩今易得,晶莹宋画古难求
以天下为花园,宋人以花园为天下,气势不同,命运不同,境界不同。南宋时代,偏居一隅,外有强敌压境,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心中期盼安乐祥和的生活。社会意识形态上的追求,导致了表现幽雅境界的小品画受到市民阶层的喜爱,这类作品大量产生,风靡一时。然时至今日,南宋小品画多毁于兵燹之灾,纵有片纸微留,亦属极其珍贵。
很多人只觉得这张小品画很古老,还不知道在文物学领域,这幅作品意味着什么。就这样通俗解释一下吧,南宋名迹,可遇不可求,故宫有条成文规定,凡明代以前字画,无论出自谁人之手,均是一级文物,这就奠定了该画的身价。
吴炳是南宋毘陵(今江苏常州)人,宋光宗赵惇绍熙处画院待诏。吴炳善画花鸟写生折枝,巧夺造化,釆绘精致富丽,光宗、李后多爱其画,恩赏甚厚,待诏赐金带。接下来我们重点研究“赐金带”。
吴炳何许人也?南宋画院画家,值得注意的是他被“赐金带”,可谓风光无限了。北宋一朝有幸被皇帝们赐衣紫的宫廷画家只有三位,即吕拙、黄居寀和高克明,都是中国绘画史上鼎鼎大名的宗师级画家。其中世家出身的黄居寀一入画院即被赐金鱼袋,成为北宋中期以前惟一享此殊荣的画家,但也仅此一例而已。“佩鱼”是表明身份贵贱的实质性的差别,金带是类似于“金鱼袋”的一种身份的象征。画家作为伎术之人可以佩带铜、铁、角、石、墨玉所制之“带”。宋太宗赵炅兴国七年关于佩“带”的诏曰:“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恩赐者不在此例”,北宋神宗朝的画院待诏总长(相当于国家画院院长)郭熙曾被赐宝花金带,对于官阶仅相当于从八品的画家而言,这是一种无上的殊荣。
南宋的画院建制大抵延续了北宋的格局,吴炳官职尚不及郭熙,也有幸被赐金带,说明他在当时是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的,亦说明他的艺术成就在南宋是非凡的。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地位因其文学成就和政治地位而巩固,但是专业画家社会地位并不高,有宋一朝,由于宋徽宗赵佶喜爱绘画,所以宋代画家的地位较高。即使这样,吴炳作为一名画院待诏,能够被赐金带,也是无上荣光的事情。从吴炳的身份出发研究作品,首先奠定了作品的收藏基调。
南宋吴炳的设色绢本没骨花卉并无准确的名称,从画面题材来看,左边乃粉色芍药花一朵,右边是蜜色牡丹花一枝,姑且将此画命名为《牡丹与芍药》。观其构图,芍药高而牡丹低,在叶片的轮廓上也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画家细微的造型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众所周知,南宋时期,写生绘画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画家们的造型写实能力令人惊叹。实际上,这种写实画风,自宋徽宗赵佶时开始风靡。据邓椿《画继》中记载,在宋徽宗统治初期,尤为重视写实,画院曾有一条戒律:“盖一时所尚,专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则谓不合法度,或无师承。”在现存的徽宗画派的册页作品中有一种秩序感和明确度行走于整个画面之中,极为重视准确性和严谨构图。
南宋花鸟画的写实性具体表现在以双钩重染的表现技法上,追求几乎不见墨迹的逼真效果,这一点在没骨绘画领域表现得更为明确。《牡丹与芍药》就是这样一幅精品。
国画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绘画传统不是孤立的绘画传统,是整个民族文化综合性地在绘画上的表现,学习国画也不是孤立的,应该研究植物学、动物学、山川草木、诗词、文学、戏曲、诗歌、音乐……民族文化体现在绘画上,那就是延续传统,延续经典,否则就不完整。
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中记载:“五行之精,粹于天地之间,阴阳一嘘而敷荣,一吸而揪敛,则葩华秀茂,见于百卉众木者,不可胜计。其自形自色,虽造物未尝庸心,而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南宋画家在绘事之余,都很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所以《牡丹与芍药》流露出浓郁的小清新文艺范儿。因为吴炳深知,文学修养不加深,画品素质便难登高雅之巅。
纵观整个艺术史,艺术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要研究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整个绘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构图上的虚与实,色彩上的冷与暖,用笔上的轻与重,艺术处理上的写实与变形……一幅好的吸引人的作品也就是充满矛盾的作品,反之四平八稳的作品绝不是好作品,充其量是平庸的作品。
吴炳的《牡丹与芍药》曾经被中国的诸多大收藏家所收藏,譬如江南的项元汴、岭南的潘正炜。项元汴的大名举世皆知,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潘正炜。潘正炜就是广州的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中,潘家的代言人之一。岭南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家族重视文化和教育,以及家学和家藏的传承建设。潘氏家族中的潘正炜、潘恕工、潘飞声等文化造诣颇深,潘氏行商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书画收藏和交流方面,自潘有为时代开始介入收藏,至潘正炜时藏品数量激增,成为清代最负盛名的书画鉴藏家之一,其撰著的《听帆楼书画记》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再如颜氏行商后人颜谷昭热衷蓄纳古代书画,庋藏广博。行商在艺术和收藏领域的贡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岭南画派的形成与发展。
朱文“潘氏听帆楼藏”就是潘正炜的收藏印鉴,潘正炜自幼勤学善书画,远宗苏东坡、米元章笔法,楷书尤工。建听帆楼贮书画,号听帆楼主人、听帆楼居士。《听帆楼书画记》收录自家珍藏精品书画一百八十余种,延请数十名人题跋,史称听帆楼雅集。
佚名(宋)乳鸭图
鉴藏印:漫堂珍赏(白文)、江邨秘藏(朱文)
参阅:1《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P江西美术出版社。
2《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号文物出版社。
备注:1.宋荦(年-年),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诗人、画家、政治家。"后雪苑六子"之一。宋荦"性嗜古,精鉴赏",有《西陂藏书目》一卷,计数万册之多。有人评价其"所收藏唐宋名迹,宋元秘帙,冠于河右",有"江南第一收藏大家"之称。近代人周绍良撰《清代名墨丛谈》载《宋荦墨品》三卷,认为宋荦"鉴赏之精,收藏之富,不惟冠绝一时,后来者也难伦比。"元代的赵孟瞓、鲜于枢(三帖合页)论书帖,南宋的马麟《层叠冰绡图》、林椿《果熟来禽图》册、佚名《枯荷图》册以及元代的张宋中《桃花幽鸟图》、明代的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等,均经宋荦收藏。
2.高士奇(~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清代官员、史学家。高士奇还是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清初的收藏大家,有"三家村"之说。所谓三家村,就是字号中都有一个"村"字的三位收藏家,梁清标字棠村,安岐号麓村,高士奇号江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绝著称,高江村尤以鉴赏水平高超而闻名,凡经其法眼鉴赏过的作品,声价顿增十倍。这样的本领,无不令人称奇。
19.5×27.5cm75/8×/8in,约0.5平尺
妙解文以达吾心,浸润画以适吾意——佚名《乳鸭图》绘画精神探究
岭南画派的大画家黎雄才说:“能让你脑海中想起诗句的大概就是一幅好画了。”《乳鸭图》就是这样一幅杰作,让我想起“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优美景致。
宋元花鸟画绘画穷款、隐款、藏款现象较为普遍,故《乳鸭图》无款也十分正常。这是很平常的事情,首先当时的画坛中,落款还不普及。另外,在现在我们这样的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的传播速度很快,但是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很多优秀的画家都是籍籍无名、不求闻达的,他们终其一生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作品中,才能够诞生优质的画作。
宋代绘画的写实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中国绘画的写实历史并不是从宋代开始的,早在唐、五代时期写实的技法已经达到相应的高度,如五代时期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中所画山雀、麻雀、白头鹇、鹡鸰等十余只禽鸟,以及蜜蜂、蝉、蚱蜢等草虫,画法极其精妙,造型准确,风格写实。写实之外,亦注重传神,追求象外之意,《宣和画谱》有云:“绘事之求形似,舍丹青朱黄铅粉则失之,是岂知画之贵乎?有笔不在夫丹青朱黄铅粉之工也。故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
宋元绘画延续并普及了五代之后严谨的画风,譬如绘画追求“孔雀升高,必先举左”的真实效果。这是宋徽宗一朝的典故——宣和殿前面种植了很多荔枝,荔枝结果了,宋徽宗非常高兴。偶然一日,孔雀飞落荔枝树下,被认为是大吉之兆。宋徽宗赶紧召集画院的画师们,让他们画孔雀。众画师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画得色彩绚丽,但孔雀想攀登藤墩,都是画得先抬起右脚。宋徽宗叹息说:“唉,可惜都没有画好啊!”众画师感到惊愕而又不知缘故。过了几天,宋徽宗再叫众画师来诘问,众画师仍然不知如何答对。宋徽宗就下达旨意说:“孔雀往高处,一定先抬起左脚。”画师们皆惊骇而佩服宋徽宗敏锐而细致的观察能力。
徐书城在《宋代绘画史》中提到:“‘写实’的形式和技巧至两宋而臻于。特别是两宋的宫廷画,为中国绘画的‘写实’技巧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堪称‘前不见古人,后亦少来者’。”郎绍君也曾说:“宋代美术在写实技巧上已臻中国古典写实主义的顶峰……就同时代东西方各国古典写实主义艺术的水平与成就言,它毫无疑义是第的,称它占据同时代人类绘画艺术的位置,也并不过分。”
所以根据《乳鸭图》绘画的基本面貌,专家将此画断代定为宋元时期。《乳鸭图》的绘制,也是穷尽物理的,连鸭身的每一根绒毛,都极其符合其生长规律。宋元绘画着迷于对同一事物,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时穷理尽性的绘画观察方法,包括观看宋元绘画的方式都是“远望其势,近观其质”,站远处去看画总体的气势,近处看画中的细节。画中的小乳鸭用扁扁的鸭嘴梳理着身上的绒毛,鸭身的撕毛一丝不苟,可谓根根分明,笔笔到位。就连小乳鸭身旁的野菜和野草的绘制也是一丝不苟,不仅叶片之间的造型翻转十分传神,就连长叶与团叶之间的穿插关系也交代的清晰明确。全画用色温润,不僵不燥,充满高逸气息。
观宋元花鸟画作品如天然场景置入室内,坐于桌前而与户外一草一木,一禽一鸟共呼吸而同体察日月变动之微观。在对这些眼中之物、心中之象的描绘再造中,渐渐地发现画家笔下之线慢慢的也有了独立的美感。宋元花鸟画对物象刻画精工细致,技艺高超。观宋元花鸟画,宁静肃穆,没有一点躁气,想来宋元之人作画时心平气和、静心滤照、胸有成竹,所以静以观之也是舒意畅神。
观画可思古,读古人书画作品,使人追思到以往,共同感受这个真实的时代。时过境已迁,然而印象不迁,如此真境变成幻境,幻境是真景的印象,所以真实性必须加上时间和变迁,就是由印象而使真实性成为幻境,幻境变成成真正的真实性。纯真实性是没有的,至少在艺术生活中没有的。谁积累这种形象的综合,就能具有艺术性。在这一个高度来讲,宋元画家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黄休复主张“画之逸格,最难其俦”,黄庭坚曾云“凡书画当观韵”,对于绘画格调的要求一直很明确。《乳鸭图》作为吉祥题材,安居乐业之瑞兆,气韵柔和蕴藉。统观全画气韵生动,随类敷彩,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摹写生动,笔精墨妙,赋色古雅,深合六法。宋元绘画形式上更加趋向于小巧静逸。
宋元画家们观察生活非常细腻,尤其注重意境。意境主要指的是意与境两方面的统一,情与景融合构成的画面的审美意境。“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可解”,宋元绘画将自然物象呈于表象加之人的主观情感,将艺术的内涵隐晦表达得尤为深广。
宋元画家们强调意境,花鸟画家注重传达对客观事物的个性的独特体现,使得绘画呈现出追求在有限的物象中表现无尽的“象外之景”的氛围。意境的营造和抒情性的表达,适应了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因此,宋元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描绘花鸟而描绘花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际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寓意性的表现。
在宋元绘画“夺造化而移精神”的精湛技法背后,展现给世人的精神世界尤为丰厚。宋元花鸟虽然在形式上重写实,但在精神层面,“神韵的传达”“意境”的营造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就已经被确立下来,并成为指导花鸟画创作的不二法门,也是今人体悟宋人花鸟画“形”“神”兼容、虚静空灵之美的重要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