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丁旦在公司文化墙前的留影。(视频截图)
丁旦展示市场上免洗大米产品和生产技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春园摄
丁旦(右)与合作社成员一起检查秧苗的病虫害情况。受访者供图
丁旦在调试农业飞防无人机。
丁旦在公司的谷仓谷堆前检验稻谷质量。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春园摄
丁旦在检修农机。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记者陈春园、顾天成)1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现代农业必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农业,他要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90后“海归”返乡只为种好“一棵稻”》的报道。
初遇丁旦,想把他和“海归”对应起来,似乎并不容易。一米八的壮实个子,脸上架一副黑框大眼镜,衣服上、裤腿上满是谷屑,活脱脱一个下地农民。不过,墨绿色工装里的贴身T恤上,赫然印着一排可爱的卡通向日葵图案,掩饰不住他“90后”的身份。
土气中透着洋气,洋气中散发朝气,记者试图走进这个年轻人的世界。
丁旦的母亲秀萍,是中国农村妇女吃苦耐劳的典范:13岁开始,在江西高安乡下走村串巷做裁缝,夏天卖冰棍,冬天卖水饺,开过载客三轮车,和男司机“抢生意”……她说,自己一辈子是苦过来的。
年,她和当“教书先生”的丈夫丁奋勇创办了粮油公司,进入粮食加工行业。经过10多年打拼,公司已成长为年产量4万吨、产值2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她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强人”。
年9月,丁旦从英国利物浦大学消费者市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何去何从?一家人为此争论不休。
(小标题)听说“海归”儿子要回家种田,家中立刻“炸了锅”
“家里花多万块钱供你留学,你回来当农民,胡闹!”“我和你爸辛苦一辈子,不就是图你走出农村,在城里好好生活吗?”
“本科毕业出国时,就没想过以后待在国外;选择专业,也是为了回公司接班。”异国虽好,终是他乡。丁旦天生有着一种浓重的乡土情结。
“百善孝为先。爸妈就我一个儿子,我不回来,他们老了谁陪伴?”记忆中,从小学六年级起,他就开始帮妈妈外出送货。
“从小闻惯了泥土味,吃惯了百家饭。我觉得乡下和城里的区别,就是送外卖、收快递不方便。”他调皮地说。
丁旦说,他选择回乡也源于倔强的个性,不服输。他常想:“我家的米品质这么牛,没理由卖不过别人!”
那天,他在电话里把“回家种田”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家人。果不出所料,家中立刻“炸了锅”。
秀萍焦急地说:“我和你爸辛苦一辈子,不就是图你走出农村,在城里好好生活吗?”
舅舅斥责道:“家里花多万块钱供你留学,你回来当农民,胡闹!”
经过几番较量,家人的集体反对最终没拗过丁旦执着一念,大家只有各让一步。秀萍提出了一个条件,丁旦必须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中选一个,求职待满两年,入职必须是现代企业。
“直接回乡接手企业,吃的是我的老本,接触的是上一辈的人际圈、旧观念。送他出国深造,逼他在大城市求职,就是为了不再吃没文化、见识浅的亏。”秀萍说。
丁旦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毕业后,他只身来到上海。那时,秀萍只给了儿子一个月生活费。
在两年的“沪漂”日子里,丁旦一个人在现代都市里闯荡,亲历着现代观念的冲击与碰撞。他在一家大型广告传媒公司上班,每天接触各种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为大企业做产品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方案。年底,他结束“沪漂”生活,回到了家乡高安市石脑镇。
第一年,因为天气不好、经验不足,种粮没怎么挣钱;年,因公司发展步伐过快,大量流转土地,下半年又遭大旱;第三年,疫情、水灾、虫灾、低温凑一块儿,又亏了不少钱。
丁旦抬头看看天,说道:“老天爷不赏饭吃,可还得扛着。我就不信那么倒霉,今年再碰上坏天气。”语气中充满了一种不怨天不尤人的坚定。
被丁旦“鼓动”一起回乡的,还有南京农业大学种子专业毕业的初中同学高亮,江西机电学院设备专业毕业的表哥肖文,年轻的同乡胡鹏……他们建立荷悦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机团队,定下目标:“要让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丁旦说,农业靠天吃饭,投入大,风险大,收益低,农民社会地位不高,农村吸引力不强,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乡村振兴,国家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一批有农业情怀、有干事能力的年轻人留下来扎根,农村才有希望。”
(小标题)“适度的失败才是成功之母”
这些年,“钉子”没少碰过,丁旦开始明白,和农民打交道得有“门道”、接“地气”,和他们“一个鼻孔呼吸”
丁旦回乡的第一件工作,不是卖米,而是种地。秀萍说:“既然务农,就得从种地做起,不熟悉土地、粮食、农民,怎么在农村闯天下。”
加工厂以前做订单农业,收别人的粮食加工,秀萍早就希望建立自己的种粮基地,保证优质粮源。儿子回来正好一举两得。
回乡后,丁旦和公司普通员工一样,拿着每月元的工资,开始在附近村镇四处转,流转农田和荒地。
年正月刚过,丁旦来到筠阳街道,召集七八户村民商谈流转土地。面对这个戴着眼镜、彬彬有礼的毛头小伙,村民满脸不信任,一位村民劈头便问:“不会是拿了地去套补贴吧?”
丁旦以为带足订金,给足价格,土地流转不是难事。经这么一问,他的心一下子凉了一大截。商谈不太顺利,磨了一晚上,只签下70多亩地,其中还有30多亩抛荒地。
这些年,“钉子”没少碰过。渐渐地,丁旦开始明白,和农民打交道得有“门道”、接“地气”,和他们“一个鼻孔呼吸”。
他脱掉皮鞋换上泥靴,脱下西装披上工装,把自己打扮成地道的种田人。见到村民,学会了嘴上抹蜜“老哥老嫂”“大伯大妈”叫个不停,敬烟递水频献殷勤。有一次,在汪家圩乡流转土地,为获得村民信任,他连夜赶出了田地规划方案,装订成册,送到村民手中,并邀请他们来公司考察参观。村民和乡干部开始熟悉这个年轻人,喜爱这个年轻人。
年以后,公司流转的土地从无到有,亩、亩、1亩……经过几年发展,公司目前流转土地及订单农业的总面积已达5.9万亩,全部用于种粮,“明星企业”的光环上又有了一个新头衔——“种粮大户”。
拿地难,种粮更难,丁旦和高亮都是“门外汉”。年,瑞州街办东方红街道一块多亩的荒田,由于对田块情况不了解,又不懂及时追肥、放水,正常亩产千斤的产量只收了斤;当年,龙潭镇樟树桥村一块多亩的地,因为种子品种、播种时间等环节失误,种出的稻子品相不好,只有全部当饲料处理……
“三分种,七分管。”丁旦开始向农校专家请教,向种粮大户学习,向种田能手咨询;开始注重科学种粮、绿色种粮,对土壤进行取样检测,测土配方,制定肥料配比,减少农药用量,安装杀虫灯,使用引诱剂,对病虫害提前预防,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照顾稻子……
适度的失败才是成功之母。年,石脑镇文家村一块多亩的地里,亩产终于达到了多斤。验谷员看到金灿灿的稻子,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两个90后大学生种出来的。他赞叹说:“这是我今年验到最漂亮的稻子!”
“现在,选择留下的理由有很多,却再也找不到一个离开的理由。”丁旦感叹道。
一次,村干部不解地问他:“你和镇里书记是什么关系?他两次都在大会上要村干部支持你流转土地。”丁旦一愣,平时没怎么和书记打交道啊。后来才想明白,这是当地在背后默默支持年轻人回乡搞农业。这些“默默的关心”,成了丁旦坚持下来的理由。
还有很多管田的农民,还有厂里的员工,还有当地的贫困户……“我离开了,他们就失业了。”对村民、对员工的承诺,也成了丁旦坚持下来的理由。
“离开农村,我在城里怕也找不到好工作了,这几年的履历全是务农。”说完,丁旦憨厚地笑了。
(小标题)科技种田,科学管田
现代农业必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农业;现代农业也必是精细农业、绿色农业
21世纪的地谁来种、怎么种,这是丁旦深思的问题。
农村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家一户,几亩薄田,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逐渐远去,现代农业大幕徐徐开启,丁旦回乡时,中国农业已基本完成了“机器换牛”的跨越,正在步入“机器换人”时代。
丁旦想,现代农业必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农业。年在公司领过工钱的务工村民有五六千人,平均每人每天80元;年,领钱的人数明显减少,工钱涨到元;年,50岁以下的务工者已基本看不到了,基地里抛秧、施肥、喷药等环节,均以五六十岁女性为主,许多人还要公司派车到村里接送;年,人会更少,工钱会更贵,派车接送是“铁板钉钉”的事。
“不依靠机械化,手头没有一批农机‘大家伙’,光人工成本就能把公司压垮。未来种地必是农机的天下。”丁旦坚定地说。
他招收了9名“90后”组建了自己的农机团队,先后购入5台旋耕机、7台插秧机、6台收割机、3台无人植保机,探索全程机械化种粮。
“秧好一半禾。”当不少种粮户还在沿袭传统的抛秧、播种时,丁旦已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