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西赣州非遗宁都中村傩戏 [复制链接]

1#

简介

宁都中村傩戏,保留在宁都黄石中村村。这里是古代中原通往中越的咽喉之地。中村傩戏已有多年的传承历史。其表演形式原始热烈火爆。既有原始粗犷的傩舞跳跃动作,又有戏曲中的唱词和道白。音乐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宁都中村傩戏在宁都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当地村民每逢过年过节,用来祈福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动作原始优美而。中村傩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表演当中包括禳神祈福、傩戏表演两部分。既有原始粗犷、热烈火爆的傩舞跳跃动作,又有戏曲中的唱词和道白,兼有锣鼓伴奏,人声附和等表演形式。巫傩是远古先民的宗教仪式,有学者考证,它源生于新石器时期初叶,从许多历史记载中可勾勒出巫傩的早期形态:巫师头戴面具,身着“玄衣朱裳”“黄金四目”,执戈持盾,率百余名小隶脚踏罡步,口作傩傩之声以驱鬼逐疫,场面宏阔森严。远古鸿蒙,世袭传承,傩事活动几乎遍布各大区域,众多民族。随着社会进步、演变,有些地方已经失传,有的地方仍有傩戏活跃在山野乡间。

历史渊源

中村客家傩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包括:傩节目表演、禳神祈福、神话传说等。以传承的现有资料透露的信息,可以分析推测出,中村客家傩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可供考证的已有多年的历史。

相传多年前,距中村三华里的瑞金县丁陂乡山潭村的福主庙(供奉华光菩萨)毁于火灾。该庙福主变成一只飞天雕子(即小鸟),飞到中村屋后古樟树上哀鸣。村民驱之不走,用鸟铳轰也不走,且越轰叫声越哀,连续数天不止。村民觉得奇怪,一位老人对鸟说:“如果你是三潭村的福主神,就请不要哀叫”。鸟果然停止了哀鸣。老人复问:“如果福主神愿在我村安身,就请准三次圣珓”。说完老人拿出铜币当珓,果然连准三次圣珓。同时又从树上掉下一本唱本。于是全村人敲锣打鼓把“福主老爷”迎进村,临时安了个神位,以后又在其位置上建起了座福主庙,依照山潭福主庙的模样塑了一堂神像。后来此庙毁于大火,现庙是在明代年间建造。经多次维修,仍完好。傩班供奉的祖师是“西川灌口清源妙道真君”。傩节目与庙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傩班外出禳神和演出,至正月十六日结束,其间要经历两县、三乡一百多个自然村;次外出禳神和演出是农历九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历时7天,期间经历7个自然村。每次外出禳神,演出声势浩大,数十人上路,有抬菩萨的、扛神旗的、吹鼓手、打三眼铳的、抬戏箱的、演节目的、挑米箩的;一路上神旗飘扬,铳炮喧天,每到一村,人们都要用三眼铳或喜爆迎送,每到一村必作表演。出游禳神演出结束后,各村联合请戏班在福主庙唱傀儡戏,以示答谢神明。在傩班禳神演出期间,各家要设盛宴,以示祝贺,“重阳节”被移到这一天过,气氛热闹非凡胜过春节。这一传统在土地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也保留了部分形式的存在。

年,宁都县文化局以敏锐的触角,伸向中村客家傩,组织专人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论文,《黄石中村傩戏剖析》引起了各界的广泛注意。年在宁都县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整理了部分中村客家傩剧目,并组织专人进行排练。

11月18日,在世界第19届客家恳亲大会开幕式上,中村客家傩引起了来自世界各国客家人的广泛瞩目。

主要内容

代表剧目:代表剧目有《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判官醉酒》、《刘海戏金蟾》、《双猴捉虱》、《张飞祭枪》、《傩公傩婆》、《点魁星》、《孟姜女》、《小尼姑下山》、《水漫金山》、《纸钱》、《和合》、《金刚》、《杨戬》、《关公》、《日莲救母》、《文方贤》、《闯辕门》、《龙氏女》、《赖公射月》、《卯醉酒》、《判官点书》、《打冬易》、《太公钓鱼》、《钟馗斩鬼》、《打安乐》、《打保安》,其中《赖公射月》等7个《卯醉酒》、《打冬易》、《判官点笔》、《钟馗斩鬼》、《打保安》等剧目仍然常演。

演员:中村傩代表性艺人有郭显椿、郭志耀、郭承财、郭承法、郭承圹、郭承玖、郭秋煊、郭承培、郭仁长、郭长生、郭良玉、郭显余、郭显份、肖水保、肖建生、郭承文、郭团生、肖瑞林等。

声腔及表演特征

宁都中村傩有傩舞的跳跃表演动作,又有戏剧中的道白、演唱和情节,音乐没有管弦伴奏,主要以锣鼓伴奏,并有人声帮和,曲牌有“一字锣”、“三锤锣”、“反弹锣”、“小波浪”、“小元宵”等。傩戏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其特点有些类似道教的“踏罡”、“踩灵”等步伐,表演动作较简单原始,但粗犷、热烈、火爆,虽无行当之分但有男女之别,不论演什么角色,都要戴面具,面具由木头雕凿。演员用不同身段动作去区别男女角色。服装有两种,一为红色,代表男性;一为绿色,代表女性。服装前后有特殊图案和道教符录等标志,头上用一块一面红、一面黑的头巾包扎。

史底蕴厚风采

“我们是赣南地区存有傩戏的村落,到现在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了。”64岁的郭承宣告诉,他是宁都县黄石镇中村客家傩戏团团长,也是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据郭承宣介绍,宁都中村傩戏历史非常悠久,是多年前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因演出时要戴面具,故又名“师公脑壳戏”。它以动作原始优美而,表演当中包括禳神祈福、傩戏表演两部分。既有原始粗犷的傩舞跳跃动作,又有戏曲中的唱词和道白,兼有锣鼓伴奏,人声附和等表演形式。

在中村,每年有两次演出傩戏活动。第一次由农历正月初二到十六止,演出活动范围覆盖宁都的黄石镇、对坊乡和瑞金的瑞林镇,共22个村,要走上百公里,历时22天。一路上旌旗引路,唢呐锣鼓齐鸣、声势浩大,观者数以万计。次从农历九月十一开始至十七结束,历时7天,途经7个自然村,全在黄石镇境内。每次演出,众人都要抬菩萨游村,村民以香烛敬神后即演傩戏《打保安》,然后戴着钟馗面具的傩到各个厅堂走一圈,也有群众请他们去走,以示驱邪逐疫。

文化瑰宝重传承

“我们的傩戏已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传承实在太重要了。”说起中村傩戏以及至今还传承着傩戏的郭姓大家族,郭承宣总是感慨不已。“傩戏演员都是农民,他们绝大多数在外务工谋生,傩戏团的演出费用太少,很多传承人在投入傩戏与忙于生计中产生冲突。”

据了解,近年来,宁都县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极为重视,该县已经为包括黄石中村傩戏在内的非遗传承人提供固定的生活补贴,并组织专业人员对濒临消逝的项目资料进行抢救收集。实际上,黄石中村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

让郭承宣最头疼的是由于中村傩戏的传承仅凭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载和正规培训。受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很容易出现误传、流失的危险。对此,宁都县文化馆馆长宋节明表示,该县正在加大对中村傩戏在内的非遗项目的宣传和展示力度。同时,在保持其项目原本特质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精细化,使其既保持古朴原始的风貌,又去除其不科学的做法,尽力彰显魅力,将当地优秀的民间文化推出去。

客家文化浓乡愁

“仍然是亲切的小村,依旧是熟悉的傩戏,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常年在外工作的黄石镇村民郭林玉,前不久回到家乡又重新领略了傩戏的魅力,心中感慨万千。浓郁独特的客家乡风民俗,勾起了游子心中浓郁的乡愁。

今年85岁的黄石镇山梓村村民郭学城介绍说,从他懂事的时候,他就开始追着傩戏的队伍跑,小时候觉得这仅仅好玩,长大后认为是对自然、传统文化的敬重,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若过年没有看到傩戏活动,他总觉得少了什么。

“傩戏是我们的文化宝藏,是我们乡愁的寄托。”黄石镇宣传委员曾榴英向介绍,宁都是客家祖地,对乡愁的敏感度极强,傩戏历史悠久,其中就有浓郁的乡愁情结。

如今中村傩戏早已和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融为一体。每逢傩戏巡演时,村里人早就提着装满了香烛、鸡鸭、鱼肉、白米的竹篮站在门口等候。“福主”一到就上前迎接,有的还会请傩戏班到家里表演,热闹一番,借“禳神”尽情欢乐。农历九月十一起至十七的巡演恰逢重阳节,村民会把小孩满月、老人祝寿等移到这一天来过,各家各户都把亲朋好友请来团聚吃酒,气氛隆重。

作者/来源:赣鄱非遗创新教育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