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朝晖有哪些故事?
从1月5日开始,杭州日报联合朝晖街道正式向社会发出征集,寻找“记忆中的朝晖”。推送发出之后,打开了很多杭州人尘封已久的记忆。
40年,物在变,人也在变。经过数日征集,我们又整理了一部分投稿和网友留言,与大家分享,看看他们“记忆中的朝晖”。
在推送中,有读者在回忆时提到了朝晖的那两棵大樟树。有网友就说,那两棵大樟树,是大部分朝晖人绕不去的记忆。
这两棵大樟树不仅有故事,有人气,最后更是用一场轰轰烈烈的搬迁行动,在朝晖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1
30多年前的婚房就在朝晖
几百张照片里,大樟树的记忆最深
年,24岁的盛琦和妻子领证结婚,婚房就在朝晖四区。那时候家里条件还一般,新婚夫妇没能独立住进新房,只能和老爸老妈同住屋檐下。
如今已经59岁的盛琦回忆往事,“那时候虽然住得挤,但很开心。那几年是朝晖发展最快的时候,到处都是日新月异,所以才会被我留下了很多照片。”
盛琦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摄影是他三十多年来的爱好。他笑称,年轻时候就爱拿着相机“扫街”。有时候听说朝晖哪里有新变化,开通了哪条路,哪里又要动工,自己就会趁空闲走过去,记录下来。
他提供的好几张照片,都是朝晖历史的瞬间。
中山北路桥,杭州人都习惯称呼中北桥,是朝晖最南端的进出口。这座桥有上百年的历史。盛琦记得这张照片由北往南拍摄,中北桥进行着新的施工,远处杭州游泳馆还没有建成。
“中北桥正进一步拓宽,留出非机动车通行的空间。那时候大家都统一穿着白色衬衫,骑着自行车,时髦的小年轻穿得还是很显眼的。”
还有一张照片,拍摄于年左右的上塘路,照片里几个人在车站等候开往德胜新村的26路公交车。盛琦说,当时朝晖四区是新房,很多未来的住户兴冲冲看过房后,再坐车离开。那时候上塘路两边还没开发,遍布农田和农房,车站位置也告诉我们,这里是浙江工学院(也就是浙工大)的附近。
位于朝晖一区的朝晖粮油食品商店开设于年,盛琦的这张照片应该是拍摄于一个盛夏,自行车三三两两停在商店门口,大家靠着墙依次排队,只是已经不知道在购买些什么。
另一医院,这里大家就很熟悉了。虽然大楼建筑和如今有所变化,但因为原地址还在,所以比较好判断地点。根据资料显示,医院建于年。
还有一张,有老杭州人认得出在哪里吗?
他最后挑出来的那张照片,色彩近乎黑白(实际上是彩色胶卷),图像内容很清爽:新建的宽阔大马路上,是几位打着领带,穿着90年代旧西装的年轻人,正骑着自行车,远处的昆剧团大楼落成不久,然后就是那最显眼的大樟树。
盛琦说,原本纠结许久,这张图到底要不要供稿,因为我实在记不起拍摄的具体时间。后来为了考证自己拍的照片,特意查了资料,估算是年前后。
“后来想想,这张照片的意义就是记录下了大樟树的身影。那时候朝晖路都很小,代表未来的高架从南往北慢慢造过来,竟然和朝晖最地标性的老大樟树撞了车,这是许多朝晖人都想不到的。”
02
很多杭州人记忆深刻
这两棵大樟树从何而来?
两棵大樟树从何而来?《杭州府志》记载,“陆柳庙在湖墅施家桥北,祀汉陆贾,并祀柳恽。后祀柳另建庙,祗祀陆贾矣,但至今犹沿旧称陆柳庙。”
据说很早之前,这儿有一座古庙叫做陆柳庙。陆柳庙祭祀两个人,一个是陆贾、一个是柳恽,故有此名。
陆贾和柳恽在古代名气都蛮大,陆贾是秦末汉初人,早年追随刘邦打天下,因为能言善辩,常常出使诸侯。
柳恽是南朝齐梁时期人,比陆贾晚出生六七百年,以多才多艺著称天下,深得梁武帝的赏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才子会被组成“CP”,但据说陆柳庙香火旺盛,许多人都会慕名而来。
庙后来因为历史原因不复存在,门前的两棵树倒依旧屹立,成为朝晖一带的地理标志。两棵古树不仅高,又有筑坛保护,那时候没有高房子,远远就能望见。
根据资料显示(当然现在也能实地看到),樟树并肩华盖,树龄分别为五百多年和三百多年,其中一棵腰围4.5米,高14米;另一棵腰围2.9米,高15米。准确原址,应该是玉公桥社区与梨园社区之间的上塘路。
大樟树成了朝晖无数居民天天见面的邻居。
网友Lily回忆说:82年搬到朝晖,和人见面都是说几点大樟树下等,因为在这里碰头肯定不会弄错。
网友豆腐视觉回忆说:大樟树门口的兰苑电影院,忘不掉。那时候一三五七九区居民会跑去杭歌剧院看电影,兰苑剧场更受二四六区居民的欢迎。
网友云霄说:年轻人敲会儿(约会)去兰苑剧场的大樟树下,我家是80年代搬到朝晖六区的,那时候叫“锵篱笆外头”。
网友奕媛说:最忘不掉的就是建高架搬走的大樟树,还有在五区开了二十多年的聚乐园……
03
搬家70多米
相当于十几套房子的钱
年,这两棵大樟树突然成为全杭州人民讨论的对象。
当时中河高架向北往上塘延伸,一路造到了朝晖。造着造着大家发现,两棵古樟树正好挡住了去路,该怎么办?
很快就出现了几种声音。有市民认为,老樟树虽然是国家一级古树名木,但不是濒临灭绝物种,为了保它耗资巨大,不值得。
还有很多市民提出,几百年的古树代表了朝晖历史,轻易推平只会让城市文化造成损失。
还有老杭州觉得,能不能不要把树挪走,因为担心树挪了位置,活不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两棵几百年的大樟树是朝晖的宝贝,更是杭州的宝贝。”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媒体追踪、专家会审、全国招标,古树与高架双方最终都得到了各自满意的结果。
高架继续一路向北,两棵古树整体迁移,和有关单位采取了的方式,把古树迁移到不远处的文晖路口。
70多米的距离,付出了近万元的动迁成本。
万人民币在年意味着什么?以当时的平均五千左右房价来算,两棵树搬运70米远的费用能在杭州购置十几套住宅房。
这一举动,让不少杭州市民服了气。杭州愿意花如此大成本在城市历史和城市发展两者中实现平衡,“真当靠得牢。”
老树虽然搬家,但朝晖和樟树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
因为从朝晖发展规划初期开始,就栽种下了很多樟树,如今早已遍地成荫。
很多人都知道朝晖有一片的银杏林,不过只有当地人知道,银杏林再往前的朝晖公园里,其实能见到更多的樟树。朝晖人就喜欢在这一片樟树林下打牌聊天,休闲散步,是独属于朝晖的“小乐惠”。
在朝晖街道塘南社区,还有一个杭州乒乓球爱好者羡慕不来的户外球场。老朝晖人对此很有底气:大樟树下,可以说是杭城乒乓场!
塘南社区这个乒乓场地并不难找,就在朝晖七区的小公园里,从河东路走几步路就到。十几棵大樟树围绕球场,距今也有近40年历史,提供了别处都没有的“天然氧吧”环境。乒乓场虽然只有三张球台,但格局宽敞,人气超旺。
在朝晖住了几十年的老杭州们纷纷感叹,朝晖和樟树的故事,肯定还会继续下去的。
征集即将截止
快把你的朝晖往事告诉我们
有的人生于斯,长于斯,熟悉朝晖的点点滴滴;有的人把自己童年青春好的记忆留在了朝晖;还有的人尽管家已搬离,但仍能对朝晖的细节如数家珍。
持续两周的征集活动将在1月16日正式截止,在剩下的四天时间里,如果你还有朝晖的历史故事、发展故事、烟火故事,欢迎继续与我们分享!
此次征集范围包括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等,内容不限;一经入选,我们将以稿费的形式支付报酬,活动截至1月16日。
分享方式一、拨打杭州日报官方热线电话;分享方式二、投稿至杭州日报电子邮箱
qq.